在福州的傳統(tǒng)習俗里,
農(nóng)歷十二月廿三、廿四,
這兩天可是祭灶的大日子
福州人祭灶的習俗你了解多少?
農(nóng)歷十二月廿四為祭灶,相傳要送灶君上天述職。民間十分敬重灶君,作為各家主灶之神,屬于玉皇大帝派駐人間的耳目,掌握著一家的兇吉禍福。這便是”上天奏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灶君使命。人們祈求灶君向玉帝稟報人間事時,多講幾句美言,多給家庭帶來福音,所以,各家都不怠慢灶君,祭灶的民俗表達了民意。
一般百姓家,祭灶定在廿四夜晚,祭品比較簡便,以祭灶糖、 祭灶餅為主,還有荸薺、橘子、花生等。灶糖也好,灶餅也好,都取用麥芽糖,調(diào)制出各種各色的糖餅。魯迅的《送灶日漫筆》述及:“本意是請灶君吃了,粘住他的牙,使他不能調(diào)嘴學舌,對玉帝說壞話?!?nbsp;
因為,任何一家人都難免講些錯話,做些錯事,灶君平時看在眼里,記在心里,為了防止灶君上天述職時向玉帝說壞話,只好用麥芽糖制品把灶君的牙齒粘住,嘴便封住。神雖統(tǒng)治世間的人,但小百姓也有對付的辦法,祭灶便是典型一例。
福州商市定廿三祭灶,祭品全是葷的,包括雞、魚、肉等。商家宴請伙計、掌柜等,吃了之后,發(fā)給年餉及賞錢,好讓他們各自返家祭灶。至于來年是否受雇,看店主是否多給“盤費”,如果“盤費”到手,就要卷起被席及行李就此告別。
祭灶歌
尾梨(荸薺)尖尖,
灶君上天。
灶君上天言好事,
灶媽下地保護儂。
庇佑儂爹有錢賺,
庇佑儂奶福壽長。
庇佑儂哥娶哥嫂,
庇佑儂弟討弟人(弟媳)
祭灶時,焚香點燭,斟滿美酒。家人虔誠地叩頭、禱告。在祭供時,小孩們便唱著祭灶歌。
祭灶完畢家里的老人都要送一包糖餅給小外孫,包裝上還得加一張“花臉殼”(類似京劇臉譜的面具)。據(jù)說小孩子戴上它后,能躲開瘟神,保一年平安。
還有很重要的一步是要將舊的灶君花撕下隨金銀紙箔一起化掉,新的灶君花在正月初一那天貼上(也可以在祭灶完畢后貼上新的灶君花),待正月初四早上“迎回”新灶君。因此,祭灶日供的是當年主灶的灶君,即舊的灶君。
祭灶時
老福州人用的貢品
也是很有講究的
祭灶了,也就意味著
真的真的 要過年了!
是不是很期待呢?
最后,尚干小吃提醒大家
記得吃灶糖灶餅哦~